
7個妙招
幫助小朋友培養自制能力

「為何小朋友總是衝動行事呢?」相信許多父母也有同樣的疑問。要小朋友控制自己的行為,其實對他們來說是個大挑戰!因為一般而言,負責控制衝動的能力要到大約三歲才逐漸發展成熟。小朋友會發脾氣或與人爭吵都是正常的,但也可通過一些策略改善他們的專注力。
幫助小朋友提升自制能力


當幼兒出現強烈的情緒,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到學前階段,小朋友能夠透過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。
為何要幫助小朋友提升自制能力呢?根據神經科學家桑德拉.阿莫特(Sandra Aamodt)和王聲宏(Sam Wang)的著作,提出了控制衝動可以幫助小朋友保持目標導向、管理情緒以及做出更好的決定。此外,他們也指出在預測學術成就方面,自制能力比智力更加重要。
小朋友的先天人格特質雖然無法改變,但父母可配合他們的成長階段,通過遵守規則和參與活動來提升自制能力。父母不妨嘗試以下的簡單建議:


幼兒(1-3歲)


1幫助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情緒
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是因為不喜歡這張安全座椅」、「我明白你因為投籃投不進所以很失落」等類似的說話,都有助小朋友為自己的情緒找尋解決辦法,並且有利於日後的情緒管理。
2重複實踐規則
小朋友能夠依從簡單的指令,例如「推撞別人是不對的」或者「請歸還玩具給對方」,透過一遍又一遍地執行,即使父母不在小朋友的身邊,他們也可實踐這些規則。
3運用「陪伴法」
如果小朋友的情緒失控,可與他們到少人或較安靜的地方,並陪伴在側,幫助他們把情緒冷靜下來。給小朋友一些安慰,並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
4讓小朋友安心做自己
如果小朋友的性格內向,父母不應期望他們會在生日派對上主動與人示好。父母最好按照小朋友的反應給予適當的安排,讓他們有足夠意念處理不同情況。


學齡前兒童(4-5歲)


1加強良好行為
跟小朋友解釋行為的準則很重要,從而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期望。例如跟小朋友走進超市前,父母可先重申:「到超市,你可以看東西,但不要觸摸。不可以掉東西,因為會打擾到別人。」
2小朋友看書嗎?
選擇包含品格養成和生命教育的故事。小朋友就如海綿一樣,他們能夠汲取書本的精華,並在生活上遇到類似情況時應用出來。
3讓小朋友傾訴
小朋友耍脾氣時,陪伴法依然奏效,而且他們到了這個階段能夠更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,父母可與子女細心傾談,了解其內心想法。


父母謹記要以身作則,不斷重覆實踐以上的準則和教導,並且好好表揚小朋友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,可用類似的說話:「要你在銀行等我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是你做到了,你很棒!」 這樣可以讓小朋友分辨行為的好壞,有助他們培養及維持良好行為。